知道设计原则,就能做好设计吗?

我们通常会主观认为,设计原则只是原则,知道了名词,并且了解了名词的意思就能在工作中运用设计原则。而认为不能在工作中运用的,是因为自己在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好的方式介入方法论。或,认为这些东西不重要,根本不值得去学习。

所以部分人至多会了解下该原则的用法与由来,但只有极少数人会去理解它深层含义,或具体指什么,并复用于工作或对产品的解释。这是信息爆炸,导致人们被迫接收大量信息的表层意思所导致的结果。

清晰化:信息设计与视觉设计的差异

业界对于好的产品功能的设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即:好的设计,一定是内容清晰的。

这句话不同的人看,就有不同的理解。其中也蕴含许多道理,但似乎大多数人都没有很好的理解其本意。就像我们知道一个英文单词的几个中文意思,就强行记住了,而没有去深究其意(结尾有个小案例来说明这句话)。

良好的设计是包含某种意图的,并且通常可以在许多不同的层面上进行有效的解释。

如,清晰。

我对它的解释是:设计的目的必须明确,功能必须合理,并且信息必须清晰。

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信息清晰」四个字,而并不是多数人以为的,这是界面视觉的清晰。

有何不同呢?信息清晰,是对一个功能的解释与布局的合理性有深层的含义,从逻辑上梳理清楚功能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让用户在「心智模型」的基础上不需要复杂的解释就能简单的理解并使用。

用户不需要理解,只要会用。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它已经剖离了视觉层面的浅层含义。

如果只是在独特的美学外观意义上来解释,视觉虽然可能会吸引用户眼球,但如果设计缺乏信息的清晰度,可能很快就会被用户所抛弃。

所以单独理解为视觉清晰,不足以使设计的功能被有效的理解与使用。

我并不是贬低视觉,而是帮各位拔高层次。如果信息不清楚,那么看起来漂亮,只会让用户的使用也「点到为止」。毕竟外观上的视觉表现是不可持续的,它并不稳定。

然而,许多设计师似乎仍然沉迷于视觉的清晰上。

为什么?

1.设计师自己会被视觉所欺骗,通过一种非常精心设计的感性外观来说服自己别人也喜欢这样的效果。

2.设计师会爱上设计的艺术方面,以至于迷失在其中,忘记了产品与用户的思维,以及商业价值。

3.设计师故意使用视觉「引诱」,以避开或掩盖某些功能上的缺点。

虽然界面的美观肯定是诱人的,但也许这么多设计师沉迷视觉而不是信息清晰化的主要原因是:外观的设计本不容易,但对信息的设计,要做到清晰是更难的。

信息的清晰需要挑战页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将每个节点与元素做到简化且让用户更好的理解。清晰是当你准确地传达适当数量的内容,同时不会被用户反感。即使最佳选择是 1-2,但就算有 3-4 个选项,用户也能够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到舒适,不会有选择困难的情绪产生。

比如,地图的路径选择可能非常多,但仍然非常清晰,即最佳路径。

为此,仅仅将一些文案、图片置于设计稿中,并等待用户去使用,这是远远不够的。

 

案例解析

这里我举个非常简单而又典型的案例来总结以上内容,助于大家理解。

什么是对信息进行设计,让信息清晰化?

我们看下面这张图:

多数人拿到需求,如「要在首页添加一个提问按钮」,就会直接进行设计。评判标准是视觉呈现的优劣。

如图中的「提问」,为什么这个「提问」要放在搜索右边呢?

我相信如果要知乎的界面好看,提问按钮完全可以放置在其他区域。我来个比较夸张的修改,这里稍微抛弃一下合理性。

从上图的修改大家似乎已经可以看出,「提问」移走,好像没有合适的地方可以摆放。那在提问放置于「搜索」边上之前,为什么会想到把「提问」放在「搜索」边上呢?

如果只是从视觉的角度,很难可以想到这一点。但现在做个反向思考,就觉得,它们俩就该在一起?为什么?

原因无非就是:知乎如今的定位更像是搜索引擎,大多数用户上去并不是浏览信息流,而是寻找答案。用户上知乎,目的是提问,或寻找问题的答案。所以当搜索不到时,提问应该是搜索流程的下一步,这样也更符合操作逻辑。这就是对信息进行设计。

所以大家能看到,即,增加提问按钮的同时,我们需要保持用户清晰的浏览首页信息流,且让它与页面的已有逻辑相吻合,再延伸出合理解释。

要做到这点,并不仅仅取决于视觉本身。

所以「知道」原则或方法论,并不代表你懂或者明白如何运用了。

 

小案例(可省略不看)

我上面提到一句说「就像我们知道一个英文单词的几个中文意思,就强行记住了,而没有去深究其意」。这里我也举个例子,来告诉各位这句话的意思。(献丑)

多数人会说:英文也是有多义词的,所以存在一个单词具备两个或多个完全不同的意思。但各位知道,「多义」是如何来的么?文字的演化,一定是随着历史的演化而来的,每个字/单词,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都是逐渐延伸出不同含义的,而不会通过一个字来表达两个或多个意思。

类似于单词 object 通常有动词「反对」的意思,但它的名词也是「物体」的意思。多数人对这两个解释都是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住的。虽然英语的不同释意是针对在不同场景下的,但有时候场景并不能很好的助于我们理解单词的意思。所以可以通过对这个单词的演化来理解,且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 object 同时拥有两个完全不着边际的解释呢?大家知道「反对」通常是主观的,是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方式,如,我反对呆呆是天才。然后发现 objective 又有「客观的」意思,客观的反义词是主观的。「主观」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有一个哲学领域的名词解释叫「唯心主义」,它认为人的思想与精神是独立存在,区别于一切物体包括身体躯干。而「客观」又有唯物主义支撑,它认为世界按其本原来说是物质的,是脱离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精神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所以大家能知道,object 是从主观表达情绪,对自己主观之外的某件事(物体)进行反对。而 objective 又有「客观的」意思,客观不就是唯物主义说的物质是第一性么?那「我反对」是主观行为,而反对的对象是客观物体?结论不就是「我反对某件事=物体」么。(真玄学,但很有趣,哈哈)

而后我又有去查了许多边界资料,虽然解释有更深更有内涵的,但不外乎大体如此,总之能为我所用就足够了。

这是我早期学习英语的时候,对有些单词无法强记,而后衍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也许并不科学,但非常有效。对一个单词的学习,还能去了解人类史和哲学史,反而不枯燥了。

 

小结

信息的爆炸让我们接收了太多表层内容,多数人不会试图去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只是认为这就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知道就好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理解一层事物无法钻到本质的原因 —— 被动接收他人输出的信息,没有理解信息的根本内容。

我通常会说,各位少看文章,指的是观点文。事实与观点,是两回事。有些文章是记录事实,通过对事实的阐述加上各方资料,引导读者思考。这是好文。观点文是作者引用一个现象,然后主观输出自身观点,误导读者认为事实如此。

这样去学习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行为,也是导致自己无法成长的原因。

 

 

 

原创: 呆呆U理

每天更新,
全站高品质素材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