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我们谈了《微信移动产品经理的干货分享-思考需求【上】》,今天我们紧接着上篇来谈微信移动产品经理的干货分享-产品架构.
产品架构流程:骨架——肌肉——血液——皮毛
第一部分:产品架构几个步骤
这里产品经理不是解剖人体,是解剖每一个伟大的产品;
你做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抱着解剖的心态去,比方说微信和手Q都是非常伟大的产品……啊不,手Q和微信都是非常伟大的产品。当你去解剖他们的时候,你会发现,结构非常清晰。你可以找的到手Q上面或微信上面哪个地方按钮有些瑕疵,我也找得到,我们永远都在优化,但你要说他的骨骼哪里出了大问题吗?绝对不会, 所以说我们做产品先想好骨架,先想好他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结构当你在想结构的时候,不要去理睬用户怎么想,想的就是逻辑,就是合不合理。
为什么会这么说?比方说你做微信的时候,你看用户反馈,如果你基于用户反馈来思考产品结构,那就太Low,比方说用户告诉你说我现在很少去用“通讯录”,你给我去掉吧,我把那个“摇一摇”放在这里吧,你要这样去思考的话,你绝壁会被带到坑里。你要先去想“微信”它是一个什么东西,你是如何定义它的,当你这么定义它的时候,逻辑上它是一个怎样的结构,这就是我说的产品结构来源于定位。第二个例子是“豌豆荚”,大家觉得“豌豆荚”还好不好用,我觉得不太好用,因为“豌豆荚”老板的定位和用户的想法不一样了,我用“豌豆荚”是想来搜APP的,我搜个“爸爸去哪了”,他给我出了个电影,我要玩的是那款游戏,我简直就…..请收下我的膝盖!但是它产品的结构就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因为他对于用户的理解,而是因为“我想得到你不喜欢,但我特么要赚钱。”赚钱的话就必须会产生战略需求,就我前面讲的不要从战略上找需求。
你做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抱着解剖的心态去。
任何产品,思维顺序都是:
(a)【骨骼】思考产品的结构,就够来源于对受众理解的理解,也来源于定位,例子:微信,豌豆荚的过去和现在;
(b)【肌肉】最重要的几个功能分别是什么,例子:微博最重要的几个功能时什么?
(c)【血液】其他功能还有那些,他们与核心功能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穿起来,例子:微博的广场,今日热门
(d)【皮毛】每一处细节;
肌肉是什么,就是当你确定了产品的结构,你要去想。给予这些结构最重要的有哪些功能,比如说“微博”最重要的几个功能是什么?“微博”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发微博、Zhuan载、用户跟评啊,像ZAN一下啊、热门广场啊,那些都是次要的,那些都是后面衍生出来的运营层面。在”Twitter”设计之初为什么会有那么几个功能?因为他思考了产品的结构和定位是一个能够快速传播的社交媒体,那快速传播的社交媒体呢,就要方便的Zhuan载,也就是说这个“Zhuan载”功能很重要,“Zhuan载”这个功能就影响了后面它要怎么设计。如果他把Zhuan载放在“详情页”,你先查看详情后可以Zhuan载,产品经理可能觉得“我觉得很有道理啊,因为我要看完这个东西才能觉得它值不值得Zhuan载啊,不能轻易Zhuan载。”对不对?这就是结构没有思考清楚,说的也并不无道理,但是很煞笔,为什么?你没有基于结构,像胡澈说的,为什么要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定位,这个定位就是骨骼的来源,骨骼的前面还有一个东西就是定位,这个定位影响了骨骼、血液和皮毛,你特么不要因为骨骼影响了定位啊。当你思考清楚了最重要的几个功能是什么的时候,你还要想这些功能还围绕了哪些功能,比方说“ZAN一下”,为什么要“ZAN一下”呢?“ZAN一下”是为了激励别人发,所以“ZAN一下”这个功能是围绕着“发表微博”这个功能来做的,为了激励。你在思考其他功能的时候要想清楚这些功能和核心功能的关系是什么,“ZAN一下”和“发表微博”的关系是什么。
在你有了骨骼和肌肉以后,当你有了这些功能以后,你要去想怎么利用血液去把这些功能串起来。光有这些肌肉,你会觉得这个人很硬很可怕,他太不自然。“微博”的广场和热门就是为了把上述的这些最重要的功能串起来,才这么做的。
皮毛没什么可将的,说实话,我觉得皮毛不重要,虽然不重要,但是我能够感受的到,这是我常讲的产品经理要有的产品感觉。我说的这些东西只是能够帮助你培养你的产品感觉和产品品味。你也有一天可以像我一样。皮毛的话很多细节是关键细节,虽然所有的皮毛都是细节,有的地方细节很重要但有的地方完全不重要。比如微信“发消息”,你要考虑清楚每一个细节,因为这些皮毛都有可能决定了你能不能繁衍下去。微信的“发消息”如果做的不好就可能活不下去。
第二部分:产品架构遵循的原则
原则一、前轻后重
举例说明:
什么意思,就是我特么经常看到有人在“猪八戒”上问:做一个微信多少钱?五万块够么?
为什么?因为微信给用户的感觉看上去是太简单了。是很简单,就这几个界面,你做的话,看上去也很简单,但是你心里知道,有多苦。是因为你把那些中间的东西,复杂的东西全都隐藏在了桌面以下,不让他们看到,不让他们感觉得到,你把复杂的东西全都隐藏了起来。这么说起来我感觉产品经理简直是神,神爱世人!所以给世人看到的是最简单的,但我自己承受的很多。不好意思我有点入戏。
业务流程体验上的前轻后重
比方说“Yao~1~Yao”。“Yao~1~Yao”正常来讲应该会有:一开始Yao~1~Yao,摇完以后识别结果,然后联系他,去打招呼,是不是?这样会很麻烦,虽然你可以给用户体现的很简单。但你把那些复杂的识别过程啊隐藏起来,比方说“Yao~1~Yao”做了非常多的逻辑。你们肯定不知道,如果你用QQ登陆微信,并且你的QQ好友少于三个,或者你的QQ曾经在一段时间内没有说话,那么你在“Yao~1~Yao”的时候永远不会被别人摇到的,你知道是为了什么吗?这是为了有很多Zhao~Piao的账号,通过QQ,因为QQ是一个成熟的产业链来生产垃圾号的。不好意思……这个是因为QQ做的太好!因为QQ有产业链条,所以很多Zhao~Piao账号通过QQ去搜过来的,我们就做这个逻辑。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发现“Yao~1~Yao”摇出来的不全是Zhao~Piao账号,如果我们没做这个东西,我告诉你,你摇100次,99次都是Zhao~Piao账号,当然如果你要是女生,这个……摇出来的是YaZi。对,就是因为我们做了这个东西,做了隐藏在桌面以下的逻辑,用户才会感觉到这东西是好的,是有用的,这是我们做的“前轻后重”。我们不管是从流程或是界面或是规划过程中,我们都会前轻后重。
功能规划上的前轻后重
用户界面的前轻后重:隐藏功能(微信每一处)隐藏逻辑(Yao~1~Yao);
技术架构上的前轻后重:逻辑尽量在服务端,用主义讲,叫云;
逻辑尽量在服务端?什么意思?比如说文案啊或天猫的预约系数,这些东西是在服务端进行控制的。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很轻便的去调整,实时迭代,如果“微信”每一个逻辑都是在“微信客户端”里面,那么微信APP会达到2G或是打开“微信APP”就会死机。如果用很高端的主义讲就是“云。为什么说云计算有用?不是因为那些主义,是因为云可以给人好的体验。我一个手机不需要好的CPU,我只需要一个很快的网络,我甚至不需要CPU,我只需要一个联网的设备、,只需要一个显示屏,所有的逻辑都在云端,那我这个时候我告诉你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实现电影里的一个手机那么薄,我告诉你那么薄的东西是只能通过“云”来实现的。
原则二:功能与情境
当我前面在扯什么潮流啊、老板啊、方向啊、需求啊这些的时候,高频度出现一个词:场景、情景、功能与情境。
虽然我们做的是“功能”但想的是“情境”。 什么意思呢?比方说我们在PC时代。我们的情境只有一个就是我们坐在电脑前,情境非常简单。所以PC阶段的互联网产品设计是非常简单的,不需要产品经理,只要一个开发就OK了,你就可以做一个很不错的产品出来,也不会有特别大的问题。大家有没有用过现在版本的美图秀秀,就是PC版本的美图秀秀?难用到爆了!但大家也能慢慢摸索,也能会用,是因为那个产品设计的情境是非常简单的,设计的难度也没那么高。但是手机阶段,整个产品的思路是在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难度下去设计的,当你在路上走的时候和你坐在咖啡厅的时候,和当你想前去搭讪的时候,情境是不一样的,想法是不一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这里具体的例子就是:当你在街头打车的时候,你如果像PC一样,就只是做一个简单的打车功能,会非常惨。当然你如果能够有一个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比方说你把所有的出租车都接入进来了,你做的再烂也没关系。
原则三:做简单而不是做简洁
这里讲的是做一些大众的产品,如果你做的东西是小众的话就不要看这句话了,小众的话是只要你有逼格,怎么搞都可以。但是当你的产品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一定要做简单而不是做简洁。大家想一想有什么用户在1000万的产品它的界面是非常简单的,我想不到。手机QQ做的非常棒,非常棒!手机QQ做的就是简单而不简洁,很简单,但是你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会骂啊:这个界面丑爆了,你是不是这么觉得?我也这么觉得。但是很简单,很多人用的都很好。但是“易信”,它刚出来的时候不是底部Tab式的,是侧栏的,看上去逼格很高,但是用户不会用,必死。我一看这个界面,我靠,设计的好屌,但是必死。
做简单,不可以追求简洁
手机QQTimeline,简单单不简洁,反例:易信、某新闻
微博的”发自iphone6Plus 128G全球限量版 这是反例,很多人很喜欢这个功能,但是我不喜欢,这功能即不简单又不简洁。这功能虽然满足了那些有iPhone6的人的需求,他们会觉得我有iPhone6发“微博”简直碉堡了,但是更多没有iPhone6 的人他们因为这种功可能有那么一点点不愿意发了。
然后下面是怎么做简单,一个界面一个主题,比如说:
每一个流程里面每个步骤只能有一个主按钮
我最怕的就是流程提醒到哪一步突然三个按钮摆到我面前,三个按钮我一下还不知道哪个是主按钮,然后我就开始想,我应该点哪个按钮,我就要看那个文案,如果你这样的话点哪个按钮,如果你这样的话点哪个按钮……你是看不出大部分人会点哪个按钮么?你就给出那个主按钮嘛!
小龙语:摄影的艺术与构图
我之前跟小龙面试的时候, 小龙就讲(类似的意思,原话不记得了),产品经理一定要会生活,是潮人。我就跟他讲我喜欢摄影,其实我不喜欢摄影,我听说他喜欢。然后他就说,很好,你喜欢摄影,我就拿摄影跟你讲一讲。
他讲为什么我们拍照片的时候要构图?因为构图就是给这张照片一个主题。恰当的构图是这样的,一个偏偏少女坐在湖边,往森林的那边看,然后森林的那边有座小屋……哎呀,我的心都化了!那么构图就出来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构图有个主题?这少女看着屋子,说明那个屋子里面有帅哥或是美食,她是一个吃货。总而言之它是有主题的,如果你把少女看的方向,你不给大家一个想象空间或是一个想象的契机,这个页面就没有主题。同样的道理,你如果在做一个界面的时候,一个界面有多个主题,同样的例子,就像那个少女旁边,往那边看,可是他右边还有一个小朋友在跳舞,那这个构图就不好,你就不知道这个照片在说什么。
微信的“开始页”有一个月球,月球下面一个小人,那个表达的主题是孤独。 我觉得每一个产品人都是孤独的。 虽然我很幽默,但是我觉得我很孤独,真的,我不是开玩笑的。如果在那小人旁边放一个宝马,显得逼格很高对不对?但是就没有主题了,你就不知道它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是一个孤独的高富帅么?所以: 一个界面一个主题 。
关于AndroidDesign,这里我吐槽一下AndroidDesign。这个视频拍了不要播,我怕外界有人会砍我,我每次在“知乎”上吐槽AndroidDesign的时候,总是会有人在下面说,“哎呦,原来”微信”的安卓版做那么Low是嫌AndroidDesign做的不好啊。”这种评论,我都不会回复。
我讲一下为什么差呢,举个例子:我给我爸买了个安卓手机,给他用。“微信”在那个时候,Tab栏是在顶部的,然后我告诉他,“哎,左右滑动是可以切换的。”我观察他用,我会发现:4.7寸屏,他往上按的时候,他不会去滑的,因为他看到那里有个字,他就会去按,因为他没有学习到那个程度。 AndroidDesign的问题在于太超前 ,我这么说,那些喜欢AndroidDesign的人心里会不会更舒服一点?
为什么乔布斯那么牛B?是因为他知道, 触摸屏出来以后,人的自然反应就是“press”,而不是“滑” 。“滑”在现今这个阶段还不够自然。AndroidDesign在这个问题上解决的不好,因为绝大多数的大众不像我们,我们是已经充分学习了的。我相信很多大众,比方说不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你去让他们用一下AndroidDesign,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点,很费劲的点,Android Design为什么会做成这样?他觉得啊:大屏一定要做的让人方便,所以操作是滑动,这样不用让他点击,就不会让他觉得那么累。所以我为什么觉得谷歌是一个除了个别APP设计的不错,其他APP设计的都很烂的公司?坏了……我没先问,喜欢谷歌的多么?但谷歌设计的真的不好,我说的设计的不好,不是皮毛上面,所以你不要跟我纠结这些细节,我说的是他的逻辑不对,谷歌是一个太工程师思维的公司。Android Design有个“应用抽屉”,我跟我爸说,“我给你装微信了”。他问,“在哪里啊?”我说,“点那个地方。”“哦”他说,“知道了。”下次又问,“微信在哪里啊?”我跟他说,“点那个地方。”三次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因为Android Design在给他二维的导航,因为你要在桌面上面滑动,如果桌面上面滑动没有,你还要给他一个“应用抽屉”,在一个新的地方左右滑动,简直Unbelievable,但是对于安卓的技术思维的人来讲,这个很合情合理啊。
因为数据说明,一个用户装50个APP,但他常用的只有5个,大家也是这样?对不对。那就对了,常用的放桌面,不常用的收起来,保持简洁……但是问题就来了(有人提到挖掘机),不要说这么低俗和Low、过时的段子。问题就是普通人不会那么去想,虽然他常用的还是那几个。我说他超前,就是他想的太理性,而用户接触这个东西才几年时间,还不够熟悉。比方说,原始时代有了屋子以后,是不是立刻有了抽屉?你觉得是不是?不是,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大家的东西放地上还放不了,放地上就行啦,现在我们就是那个阶段。你可以在未来做那个抽屉,但是你现在做,我只能给我爸换个MUI。我觉得MUI做的非常好……好像没有人特别愤怒的样子。
最后一句就是 Don’t make me think,这个也是我们做简洁的一个思考方向。
就是在你做简洁的时候,你在这个页面思考,做的简不简单,不是说这个页面上的东西多不多。比方说,我们有个页面上有一个按钮,有300字的文案说明,我觉得没问题啊,一样很简单,你可以把那个文案做的再简洁一点。但是你只有一个按钮,用户就不用进行思考,他知道,我就去点这一个按钮就行了,虽然没有人去看你那个文案,但是你的文案不会影响大局,那是皮毛。
做简单的秘诀就是抽象,是分类
然后我告诉大家,做简单的秘诀就是抽象,是分类。微信为什么会简单,因为微信有足够抽象和分类的机制。微信的四个Tab,不会变多估计也不会变少。为什么?因为微信有商业的压力,所以他无法变少。但是也不会变多,因为我们刻意做好抽象,做好分类。
为什么我们叫“发现”你有没有想过?
是因为它够虚,你看微信的tab,开始是“找朋友”,后面变成“朋友们”,现在变成是“发现”, 为什么叫“发现”?因为“发现”特么的是抽象到一个“基类”(开发术语),“基类”就是世界万物的最根本的状态,因为你足够抽象,抽象到无可抽象,你会发现我们往里面放啥都不觉得奇怪 。这是为什么我们要给他起一个名字叫“发现”,同时“发现”这两个字又很有意思,人天然是有好奇心的,有的人强,有的人弱,但是都有好奇心,你对你男朋友的短信有没有好奇心?有,对不对?“发现”这两个字就满足你的好奇心,同时他又足够抽象,为什么“支付宝钱包”他那个地方也叫“发现”?它为什么不叫“收索”,不叫“探索”或者叫“历险”,或者叫“冒险”,因为“发现”这个词真的足够好,非常棒!
再一个例子,第四个Tab叫“我”原来放“设置”的地方。为什么会把“设置”抽象成“我”?
我现在讲得是如何学会抽象。学会抽象的办法就是找共性。 比方说,“设置”和那个“我的相册”,有什么共性?共性就是都与“我”有关。比方说“摇一摇”,可以说一定与你有关么,不一定吧。但是“我的相册”,“我的收藏”,“我的卡包”和“我的设置”一定是和“我”有关的,所以我们也抽象到了一个极抽象的地步了,叫“我”!你什么你啊?就是什么都可以叫“我”,“我”里面可以放无限多个东西。只是说,他的层级会越来越多, 层级是什么?层级就是分类。 微信的层级,你有没有想过,点开“设置”把200项设置从上到下列出来,你觉得那样对用户来讲容易找么?有很多人觉得你那个层级太深了太不好找,我告诉你绝壁没有更好的办法,你觉得那样把200项设置全都这样放这里,然后时不时还调整一下顺序,你迭代肯定要调整顺序的对不对,那特么以后我就要花两个小时去找我需要的东西。但是分类,你可以先点“设置”,然后“分类”,“通用”,“新消息通知”,“隐私”,你就会想啊,那个应该算是“隐私”,然后再给你分一类,你马上就找到了。 人天然就是会分类的。 原始社会我们在计数的的时候用不同的绳子用不同的石头,我们会用不一样的绳子和石头去把他们分类,这个代表1这个代表10,如果混在一起怎么玩?全都混在一起,100我就要摆100个石头。可是我有办法了,100我就摆1个大石头,1我就摆1个小石头,这就是对它的作用进行分类。其实产品经理的很多设计思想都是纯天然的,产品经理只是搬运工。“黑名单”和“加好友”它都是跟“隐私”有关,你找“黑名单”一定不会找到“新消息通知”里面去,你看到“新消息通知”和“隐私”,你肯定会去找隐私对不对?
然后,简单的秘诀就是,当你抽象和分类的时候,你一定要想清,用户的认知G~点,感受用户的文化水平。
比方说那个电影《心花怒放》,大家知道这个电影吧?这个电影的名字最开始叫做《邂逅》,为什么改?因为好多人不知道这俩字怎么念。我们一起去看那个什么?那个什么电影吧……
那是不行的。我们那个地方叫“发现”,而不是“探索”,因为很多人对“探索”这两个字的认识很陌生。
未完待续.....
总结:移动产品经理要做的是,把这些业务元素,归集,统一。
比如商户提交的订单信息,无非就是包含了订单号、订单金额、时间、订单备注、需要支付的银行、手续费由谁支付、交易状态等等信息,我们把这些信息整合,明确必填项和非必填项,统一称为订单。(架构师会建立模型,在代码层面应当就有一个类,这些元素就是类的属性)
那么订单他会遇到交易失败,申请退款等各种业务逻辑,这些逻辑由产品经理明确,由架构师将其整合,在类中增加了它对应的方法。
对于某些特殊订单,他既有普通订单的特性,又有自己独特的业务逻辑,那么产品经理会把共性和特性描述清楚,架构师会做继承。
总而言之,产品经理并不是一个将技术实现方案告知研发工程师的职位。实际上产品经理并不对产品的技术实现架构负责。产品经理只要能把业务逻辑描述清楚,告知技术,双方无歧义即可。
有架构设计能力的产品经理固然好,但这个能力实际上并非必须,甚至有时候还添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全站高品质素材免费下载!